广告招募

当前位置:全球供应网 > 技术中心 > 所有分类

厨余垃圾资源化路在何方?

2022年12月23日 14:03:52      来源:苏州苏沃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19

分享:

餐厨垃圾:是指宾馆、饭店、餐馆和机关、、院校、企业事业单位在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食物残渣、残液和废弃油脂等废弃物。

  厨余垃圾:狭义的厨余垃圾是有机垃圾的一种,分为熟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菜叶;生厨余垃圾,包括果皮、蛋壳、茶渣、骨、贝壳;泛指家庭生活饮食中所需要的来源生料及成品(熟食)或残留物。广义的厨余垃圾还包括用过的筷子、食品的包装材料等。

  餐厨垃圾资源化动力何在?

  一来能减轻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压力;二来可以从根源上消除地沟油、泔水猪等食品安全隐患;三来通过资源化处置,实现循环利用。

  绝大多数人可能想不到,家里厨房的烂菜叶子一直被不少人紧盯着。有的人想方设法要把它们变成饲料或者有机肥,有的人一直在努力让它们变成沼气回到炉子里,也有的人认为应该将它们和其他废物一起投入大火炉里烧成灰烬,或者和渣土一同尘归泥土。

  这些厨余垃圾是生活垃圾的一部分,各个城市现在正在努力将其变成资源。

  实际上,将厨余/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是中国大多数城市20多年来努力的方向和趋势,这种趋势近10年来尤其明确而迫切。其压力一方面来自城市生活垃圾危机的突袭,一方面来自对厨余垃圾尤其是餐厨垃圾不规范处置引发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比如地沟油、泔水猪等。

  将厨余/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一来能够减轻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压力(厨余垃圾占家庭生活垃圾产生量的一半以上,餐饮企业的餐厨垃圾则占城市生活垃圾总产生量的10%左右);二来可以从根源上消除地沟油、泔水猪等食品安全隐患;三来通过不同的资源化处理技术路线,可以获得沼气、生物柴油、有机肥、高蛋白饲料等产品,实现循环利用。

  但这项一举多得的工作,开展起来却充满曲折。“从分类收集、运输、终端处置的全流程来看,运输相对容易,难就难在两头。”北京市一位从事生活垃圾管理工作近10年的基层工作人员说。

  不过也有专家判断,对于城市厨余/餐厨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置的管理思路过于超前,目前难以解决前端精细分类、综合成本以及监管等多方面的问题。而多年来多次全国范围内的实践结果,已经隐隐折射出方向性的失误。

  非法处理渠道为何堵不住?

  餐厨垃圾涉及个人利益,需要依靠餐饮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政府强制管理,但政府的能力有限,漏洞在所难免。

  在国家食品发出《关于严防“地沟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的紧急通知》之前,北京城的大街上已经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电动三轮车,车上装载了数个绿色密闭式垃圾桶,在各个大中型餐饮场所收运餐厨垃圾。

  这种运输车定点收运若干个餐饮单位的餐厨垃圾,而这些餐饮单位也基本上都与所属地的部门或者第三方专业处理企业达成了收运协议,无偿将其剩饭剩菜交予政府或第三方负责收集处理。但要签订这样的协议并不容易,因为他们动了某些人的“奶酪”。

  一些人在夜间出没,驾驶贴着黑色车膜、沾满油腻的面包车,穿梭于各种餐馆的后厨,付费收购餐厨垃圾,或者从后厨下水道(井)中捞取餐厨垃圾,之后迅速奔往郊区某地的黑作坊(没有正规经营手续的违法加工点),通过简单工序提炼出油脂,其余的则直接用作饲料。地沟油和泔水猪就是这么来的。

  他们获利丰厚,因此给原料提供者的报酬也颇为诱人,不少餐馆的后厨甚至老板,都对他们十分热情,暗地里接受他们的油脂产品。这样的利益链条使两者的“合作”亲密无间,关系日益稳固。

  而政府部门许可的绿色运输车要无偿地收取餐厨垃圾,打破餐馆和黑作坊之间的利益联盟,依靠的是宣传发动、法律法规、行政。简单地说,是依靠餐饮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政府强制管理。

  “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不是一句话的事,遇到某些餐馆老板,磨破嘴皮子也还是碰个软钉子。”几年前曾主管这项工作的某位部门工作人员说,“不过,大部分餐饮单位在我们几次三番地宣传动员和主管部门、部门的压力下,也在慢慢改变做法配合收集工作,虽然还有点阳奉阴违。”

  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越来越多的餐饮单位开始接受政府的协议。几年来,北京市的几个城区,签约餐馆的数量大幅增加,目前已有数千家。即便如此,在北京的街头,夜里依然能够看到那种贴了黑色车膜的面包车。

  “政府的能力毕竟有限,一个分队就那么十几个人,不可能天天盯着某个餐馆。虽说可以强制管理,但漏洞在所难免。”一位人员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全球供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装备总站,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