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招募

当前位置:全球供应网 > 技术中心 > 所有分类

混凝土选用什么砂?人工砂和天然砂哪个更好?

2024年11月30日 09:44:40      来源:新乡市德诚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13

分享:

混凝土主要是以水泥为主要胶凝材料,与水、砂、石子,按适当比例配合,经过均匀搅拌、密实成型及养护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但是混凝土选用什么砂?是用河沙好还是机制砂?结合相关标准来看一看。

一、混凝土选用什么砂?(用砂标准)

混凝土用砂较好选用什么沙?目前市场上主要是人工砂和天然砂,两者稍有一些区别。

人工砂

是经过传统处理的机制砂和混合砂,其中,机制砂是由人工机械破碎、制砂而得到的岩石颗粒,而混合砂则是机制砂和天然砂的混合物。

天然砂

是由天然岩石通过自然风化、搬运和堆积而形成粒径小于4.75毫米的颗粒,从来源分为山砂、河砂、沙漠砂和海砂。

其实不管选用哪种砂,还是要符合混凝土用砂标准,根据《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资料,主要是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石粉含量、坚固性、压碎值、抗压强度、密度要求、砂的吸水率、有害物质含量等等。

01一般要求

混凝土用砂中不应含有可引起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异常的杂质;

用矿山尾矿、工业废渣生产的砂、石应符合环保和安全的相关标准规范;

砂子存在潜在碱-碳酸盐反应危害时,不宜作为混凝土骨料;

砂的放射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GB6566的规定;

02细度模数

砂子按细度模数μf分为粗、中、细、特细四级;

粗砂:细度模数为3.7-3.1,粒径0.5mm以上;

中砂:细度模数为3.0-2.3,粒径0.5-0.35mm;

细砂:细度模数为2.2-1.6,粒径0.35-0.25mm;

特细砂:细度模数1.5-0.7,粒径0.25mm以下;

03颗粒级配

除特细砂外,砂的颗粒级配可按600μm方筛孔的累计筛余量,分成三个级配区,配制混凝土时优采用Ⅱ区砂,当采用Ⅰ区砂时,应提高砂率,并保持足够水泥用量,满足混凝土和易性,当采用Ⅲ区砂时,宜适当降低砂率,当采用特细砂时,应与人工砂组成混合砂,并符合相应的规定,配制泵送混凝土,宜选用中砂。

04砂的坚固性

在寒冷地区室外经常处于潮湿或干湿交替状态下的混凝土,同事对于有抗疲劳、耐磨、抗冲击要求,或经常处于水位变化区的地下结构,坚固型≤8%,其他条件下使用的混凝土≤10%。

05砂密度要求

砂表观密度应不小于2500kg/m3,堆积密度应不小于1400kg/m3,堆积密度空隙率应不大于45%。

混凝土≥C60C55-C30≤C25

针、片状颗粒含量≤8%≤15%≤25%

含泥量≤0.5%≤1.0%≤2.0%

泥块含量≤0.2%≤0.5%≤0.7%

吸水率≤1.0%≤2.0%≤2.5%

二、混凝土用河沙好还是机制砂好?

混凝土用河沙好还是机制砂好?天然河沙被用作建筑材料沿袭数千年,经多次实践证明其作为建筑材料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但随着建设项目与日俱增,混凝土用量越来越大,对砂子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且面对天然砂价格不断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在资源有限和环境保护双重因素下,机制砂将是今后混疑土工程发展主要方向。

与河沙相比,机制砂有哪些特点呢?

1、与河沙相比,机制砂具有棱角尖锐分明、针片状多、粗糙的特点,从外观上就可区别两者;

2、机制砂坚固性比河沙稍差,但达到相关标准;

3、机制砂石粉含量大,目前采用方法有干法收尘和湿法水洗,干法是选用收尘器,但此法只适用于生产Ⅲ类,水洗是生产高品质机制砂的关键技术,但需要注意节水和环保;

4、一般天然沙,一种细度模数,可以有多种级配,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可以人为的通过生产工艺来控制,按用户要求来组织生产,这是天然砂所不能做到的;

5、机制砂有更好的粘合度,更抗压,使用寿命也更长;

6、机制砂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与原料是一致的,没有天然砂那样复杂;

三、机制砂生产工艺流程

目前河沙禁采,根据《流域管理机构直管河段采砂管理办法》和《黄河流域重要河段河道采砂管理规划(2020~2025年)》相关规定,黄河水利委员会公布了黄河流域重要河段禁采区和禁采期,所以机制砂需求更是倍增。

而大型化、规模化机制砂生产线成为新投资热点,然而一般生产线往往存在设备选型不合理,生产工艺落后的缺点,导致生产机制砂质量大打折扣,所以,一般因地制宜、简化工艺流程,因料而异、降低投资成本,这里有工程师为每一位客户量身定做,科学选配设备。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全球供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装备总站,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