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招募

当前位置:全球供应网 > 技术中心 > 所有分类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明与应用

2024年12月22日 08:02:43      来源:北京瑞科中仪科技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9

分享: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明与应用
194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家布罗克(BlochF. 1905一1983)和哈复佛大学物理学家伯塞尔(PurcellEM)通过实验发现了核磁共振(MMR)现象。1971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雷蒙德·达马蒂安(RaymondDamadian)提出用磁共振波谱仪检查人体正常组织和癌变组织,为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揭开了新的篇章。1973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劳特布尔(Lauterbur P)提出了利用磁场和射频相结合方法获得显微镜磁共振图象技术的设想,并利用此技术获得了二维磁共振图象。1974年,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物理系教授彼得·曼斯菲尔德(Peeter Mansfield P )又进一步验证和改进了这种方法,发现不均匀磁场的快速变化可以使上述方法更快地绘制成物体内部结构图像。此外,他还证明了可以用显微镜数学方法分析获得数据,为利用计算机快速绘制图像奠定了基础。1980年,迪恩发现了更的二维傅立叶变换成像法,使核磁共振技术走向商业开发的道路。
在劳特布尔和曼斯菲尔德两位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台核磁共振成像仪于20世纪80年代初问世。后来,为了避免人们把这种技术误解为核技术,一些科学家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核”字去掉,称为其为“磁共振成像技术”,英文缩写MRI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是能够在对身体没有任何损害的前提下,快速地获得显微镜患者身体内部结构的高精确度立体图像。利用这种技术,可以诊断以前无法诊断的疾病,特别是脑和脊髓部位的病变,可以为患者需要手术的部位准确定位,特别是脑手术更离不开这种定位手段,可以更准确地跟踪患者体内的病变情况,为更好地治疗脑部疾病奠定基础。
目前核磁共振成像仪在得到普及,已成为最重要的诊断工具之一。至2002年,使用的核磁共振成像仪共有2.2万台,利用显微镜核磁共振成像仪共进行了约6000万人次的检查。
2003年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汉斯·约恩瓦宣布,因为现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生物显微镜医学核磁共振实验室主任的劳特布尔( Paul Lauterbur)和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系教授曼斯菲尔德(Peeter Mansfield)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以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贡献。
本文由编辑并上传。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全球供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装备总站,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