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康体视显微镜所针对的观察样品
桐9井钻至3725m时,显微镜发现含油显示,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岩屑的显示是沥青由边缘向中心浸染,在岩屑上裂缝两端略有浸染,深度不大,基质不发光。岩心的显示是沥青仅浸染周边地带,奥林巴斯显微镜由于岩心表而的裂缝含油,切开以后则无显示。显微镜据此判断,桐9井的含油显示是假象,后经调查证实该井钻井过程中曾泡过原油,显微镜这种显示是泡油的痕迹,因而该井免去了下套管的费用,显微镜未进行试油。任96井也有类似情况。
为了建立一套区别假显示标准,我们编制了显微镜真假含油显示对比表(表7-1)。归纳起来,假显示的主要特征有三个方面:
必历青由岩屑(岩心)边缘向内部浸染,油质由边缘向内逐渐减轻,中心则无显示。②沥青由裂缝两端向内浸染,大岩屑内或岩心内的微裂缝则不发光。③岩石基质和胶结物之品间孔隙均无浸染现象,间或有发光现象也只是显微镜原生沥青均匀浸染或早期运移的痕迹。
碳酸盐岩真显示的判断,一般说来,在荧光显微镜下鉴别含油的踪迹,只要根据成因分类表的规律归类,不会遇到特殊的困难,但是,显微镜往往由于工程和其他方面的原因,而使问题复杂化。
例如,泽37井在下套管过程中,于井深2616m遇阻,在110 x 101.325Pa下注油61 m以解卡,但油只返回6m3,其余55m〕不知去向。有人认为55m3显微镜原油跑到当时井底3195m以下的地层内,数码显微镜因此继续钻进发现含油显示后,人们便产生了假显示和真含油的两种看法。显微镜通过观察,发现该井样品有以下特征:,38块样品中只有一块沿岩屑边缘略有浸染,几乎未发现泡油假显示的证据。第二,尼康显微镜有7块白云岩晶隙含油(准同生白云化晶隙,其中有I块白云岩具后期溶蚀孔隙不发光)。
本文由 编辑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