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萼钟形,连齿长约10毫米,筒长4毫米,倒圆锥形,外面疏生刚毛,二唇形,上唇扁平,宽大,近扁圆形,先端几截平,具3个不很明显的短齿,中齿宽大,齿尖均呈刺状微尖,下唇较狭,2深裂,裂片达唇片之半或以下,边缘具缘毛,先端渐尖,尖头微刺状。花冠紫、蓝紫或红紫色,长约13毫米,略超出于萼,冠筒长7毫米,基部宽约1.5毫米,其上向前方膨大,至喉部宽约4毫米,外面无毛,内面约近基部1/3处具鳞毛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近圆形,径约5.5毫米,内凹,多少呈盔状,先端微缺,下唇约为上唇1/2, 3裂,中裂片较大,近倒心脏形,先端边缘具流苏状小裂片,侧裂片长圆形,垂向下方,细小。雄蕊4,前对长很多,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彼此分离,花丝略扁平,无毛,前对花丝先端2裂,1裂片能育具花药,另1裂片钻形,长过花药,稍弯曲或近于直立,后对花丝的不育裂片微呈瘤状突出,花药2室,室极叉开。花柱纤细,先端相等2裂,裂片钻形,外弯。花盘近平顶。子房无毛。采种。花穗变黄褐色时,摘下果穗晒干,抖下种子,去其杂质,贮存备用。全株分株繁殖二是除草追肥。做到出苗后及时除草,除大草,尽量除早除尽。追肥一般进行2次,次在3月中旬前后始分蘖期时亩用尿素5-10斤(视田块肥力定量)撒施,第二次在5月中旬前后花末期时亩用进口复合肥10-15公斤撒施。追肥时选择在土壤墒情好时或雨前进行,以便肥料被作物更好地吸收。。

全株点播可直接用种子播种,每穴播8-10粒,亩播1.7万穴(20cmx×20cm),亩用种0.5-1.0公斤,播后轻覆盖土。如播后遇天旱,应及时补水或灌一次跑马水,15-20天后出苗,苗期人工进行除草1-2次。生长在山沟水湿地或河岸两旁湿草丛、荒地、路旁,广泛分布于各地,以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为主要产地。多年生草木;根茎匍匐,在节上生须根。茎高20-30厘米,上升,下部伏地,自基部多分枝,钝四棱形,其浅槽,紫红色,被稀疏的糙毛或近于无毛。采收加工狭叶变种: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叶全缘,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5~4厘米,宽6~10毫米,无毛或疏生柔毛。产云南,四川;生于路旁,草坡,灌丛及林缘等处,海拔达3200米。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能耐寒,适应性强,但以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好。也可在旱坡地、山脚、林边草地、路旁、田野种植,但低尘易涝地不宜栽培。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新疆,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中国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及云南等省区。。

全株花序下方的一对苞叶似茎叶,近卵圆形,无柄或具不明显的短柄。轮伞花序密集组成顶生长2-4厘米的穗状花序,每一轮伞花序下承以苞片;苞片宽心形,通常长约7毫米,宽约11毫米,先端具长1-2毫米的骤尖头,脉纹放射状,外面在中部以下沿脉上疏生刚毛,内面无毛,边缘具睫毛,膜质,浅紫色。全株世界分布在欧洲各地,北非,苏联西伯利亚,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地均广泛分布,澳大利亚及北美洲亦偶见。可以采用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的方法进行繁殖。全株。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